close

旺報【記者簡立欣╱專題報導】

從推動國情教育、確立中國歷史課教學模式,到教學語言「去英語化」甚至「去粵語化」等,這個「去殖民化再中國化」的教育改革過程中,處處是北京與港府「由上到下」施力;不過,政治意識形態的形成不是短期就可做到,若想從教育體系著手,讓港人自發地、「由下而上」轉移認同,還需要漫長時間。

2014年香港發生占中事件之後,不少學者直老人電動床指這是因為香港的教育系統尚未「去殖民化」,港府的不作為需要負很大責任。例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饒戈平就指出,香港主權回歸後,教育體系仍未回歸,沒有展開脫離殖民統治後必要的「去殖民化」教育,使得香港青年無法真正「認祖歸宗」,「這門課有必要補上。」

港人精力放在經濟面

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趙可金也表示,香港的學校教育去殖民化進程緩慢,港人長期將精力放在經濟和民生層面,不關心國家身分,意識形態上非常冷漠,對自由、民主、人權的認同高於國家認同。

但港人真的「意識形態冷漠」嗎?恐怕汽車美容不然。港英時代結束,三馬達電動護理床香港面臨意識形態真空,中共調動民族主義做為治理香港的正當性;另一方面,港人則是由「隨手可得」的本土意識,填補此前普遍獲得港人接受的西方價值體系。

何謂「隨手可得」的本土意識?其實就是生活中充滿「香港元素」的事物。例如主唱已過世23年的知名本土樂團Beyond,今日香港街頭、大學校園仍常能電動床價格聽到他們的《海闊天空》、《喜歡你》;例如之前常被討論的、早已沒落的港劇和香港娛樂業;但更直觀的例子就是語言。

教學語言是敏感議題

這也就是香港的教學語言,到底要用英文、粵語或普通話,在香港永遠是敏感議題;因為語言正是最本土的事物,在香港尤其是如此。無論是在學校或在工作場合的英語(正式語言),或是私人交流時的粵語(生活語言),前者是香港與世界接軌的橋,後者是港人區別你我的牆。

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學助理蔡俊威曾為文表示,北京在香港回歸後經歷了反23條、反國教等「敗仗」,香港人心未回歸,使中共更視香港的一制(英國在港建立起的一套意識形態)為鬥爭的關節點,認為占中代表的是西方意識形態脅迫中央;但蔡俊威說,無奈的是,其實港人普遍關心的,純粹只是香港自身社會福祉而已。

香港正在經歷一場找自己的旅程。2014年一場雨傘運動及其後掀起的風暴,本土化的意識興起,未來隨著政治秩序的轉移,此前穩定的架構被打破,「新香港」會成為甚麼樣貌,全世界都在看。

52EBCD246278E999
arrow
arrow

    drp431d1g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